东西问丨马克西姆·维瓦斯:为新疆真相发声,无所畏惧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题:为新疆真相发声,无所畏惧无所畏惧
——专访法国知名作家、东西时政评论家、问丨维瓦记者马克西姆·维瓦斯
作者 裴心语
在信息纷繁复杂、马克偏见与误解时有滋生的西姆新疆当今世界,传递真实、真相构建理解尤为重要。发声文字与记录者能够穿透杂音,无所畏惧为沟通与和平搭建桥梁。东西
法国知名作家、问丨维瓦时政评论家、马克记者马克西姆·维瓦斯(Maxime Vivas)长期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客观公正介绍中国,西姆新疆以大量实地调研探访的真相事实有力回击美西方少数政客和媒体对新疆的歪曲污蔑。作为曾三赴新疆、发声多次深入西藏的无所畏惧观察者,他以亲历者的见证、真相追寻者的执着,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日前,他获评第二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并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真相背后的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许多中国人因您为新疆棉仗义执言而认识您。哪些因素促使您为新疆的真相发声?
马克西姆·维瓦斯:2020年,一则关于“中国棉田中有50万奴隶”的消息在部分西方媒体上传播。他们毫无顾忌地编造出如此惊人的谎言,却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质疑一句:“消息来源在哪?证据在哪?”事实上,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查证,真相就一目了然。
2008年,我初次到访中国。2010年,我作为记者随团前往西藏调研,那次经历让我写下了《达赖并非如此“禅”》(又译作《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一书。2016年,我与来自20个国家的40名记者访问了新疆。2018年,我与伴侣一同前往新疆,后来合写了一本书《燕子归来》。2023年,我再次前往新疆。
我是唯一一个三次到访新疆的法国记者,亲历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与变化,每次都令我印象深刻。相比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我既看到过真实的新疆,也读过东西方关于新疆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对新疆进行过全面观察。我探求真相,也愿意为真相发声。
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我坚信时间终将证明真相。从个人层面来说,我希望自己能坦然面对本心。我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去过中国。我希望他们看向我时,眼中带有尊重——我也确实做到了。
2020年底,我的第一本关于新疆的书《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又译作《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出版。在书中,我以在新疆的亲历和调查,还原了新疆棉的真相。这之后我在法国出版界几乎遭到了全面封杀,但我始终认同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的那句墓志铭:“我一无所求,我一无所惧,我是自由的。”在追求真相的路上,难免会留下一些“战斗的伤痕”。但我相信,那不是耻辱,而是自由与良知的勋章。
中新社记者:观察中国时,西方人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有哪些方法能帮助他们摘下“有色眼镜”,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马克西姆·维瓦斯:在法国,中国的形象较为模糊。但只要来过中国一次,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现实与偏见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以新疆为例。那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拥有辽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广袤的森林,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亲眼所见,胜过千言万语。
中国应该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旅游是消除偏见、实现理解的关键。通过亲身体验,让外国人能看到真实的中国,例如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覆盖广泛且高效的地铁与高铁系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
当然,总会有一些怀有偏见的人,但我相信,他们出发前或许有所误解,但旅程结束后,会被中国的真实面貌所打动,甚至深深着迷。因此,让更多外国人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是打破“有色眼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新社记者:在新疆和西藏的现代化进程中,您觉得当地传统文化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新机遇?政府和社会在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方面,应做哪些努力?
马克西姆·维瓦斯:法国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全国范围内使用数十种语言,展现了丰富的语言生态。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科特雷法令》,正式确立法语为全国唯一的官方语言。如今,法国人可以走遍全国而无需担心语言沟通问题,因为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不过,这种语言的统一,是以削弱其他语言为代价的。
中国在处理语言多样性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方式。在西藏,汉语作为官方语言被使用,藏语也是西藏自治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两者均是通用语言。我也亲耳听见人们用藏语交流。在新疆也是如此,维吾尔语并未被禁止,很多招牌是用维吾尔文写的。在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我亲眼看到很多学生阅读维吾尔文、汉文和阿拉伯文书籍。
这些进步,离不开各族民众的广泛参与。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发挥切实作用,确保政策在制定与执行中更好回应民众需求和意愿。
中新社记者:今年正值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对于更好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
马克西姆·维瓦斯:当前,国际上关于中国的舆论生态仍较复杂。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认为中国应加大文化投入,尤其是在艺术、电影、文学、音乐等方面,以建立更多直接面向普通公众的文化窗口,让世界能通过中国人自己的表达认识中国。
更长远地看,要保持乐观与耐心。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具有吸引力。未来我们将看到整个世界的态度出现转变。(完)
受访者简介:
马克西姆·维瓦斯(Maxime Vivas),法国知名作家、时政评论家、记者。曾多次赴西藏和新疆采访,著有《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又译作《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开眼看中国》等。他创立“伟大的前夜”(Le Grand Soir)网站,发布涉华客观报道,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促进中西方人文交流作出贡献。2016年,马克西姆·维瓦斯被“顶尖记者”网站评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记者;2021年获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25年获第二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
(责任编辑:综合)
-
中新网南京7月13日电 (记者 徐珊珊)7月13日,江苏省2025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笔试在南京、无锡、徐州等地同时开考。今年该省招募44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 ...[详细]
-
(抗战胜利80周年)华裔大学生聆听南侨机工事迹:“铭记历史,不忘根本”
中新社海口7月14日电 题:华裔大学生聆听南侨机工事迹:“铭记历史,不忘根本”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这些在海外生活的年轻人,明知回国抗战可能牺牲生命,却依然义无反顾。”站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 ...[详细]
-
中新网7月13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检监察组、江苏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检监察组与江苏省无锡市纪委监委对中 ...[详细]
-
中新网江西会昌7月14日电 (吴鹏泉 华辛明 刘兆春)7月14日,江西瑞金至广东梅州铁路(以下简称“瑞梅铁路”)全线跨度最大连续梁——湘水特大桥跨湘水河连续梁合龙,标志着瑞梅铁路控制性工程取得阶段性进 ...[详细]
-
中新网萍乡7月12日电 题:台湾和海外江西芦溪刘氏宗亲寻根:看新气象 叙桑梓情作者 黄奕 吴鹏泉“离开时,我们是萍乡的‘客人’,但骨子里,我们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永远是萍乡的‘孩子’。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详细]
-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微信公众号14日发文提醒中国公民防范冒充使领馆官员的电信诈骗。文章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近期接到数起遭遇涉嫌假冒使领馆官员诈骗的中国公民咨询来电。据了解,在接 ...[详细]
-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以文明对话共绘人类文明新图景新华社记者董越 朱婉君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成为文 ...[详细]
-
中新网庐山7月13日电 (巫发阳 董帆)夏日时节,走进江西庐山市秀峰景区,远处是飞流直下的秀峰瀑布,近处是古色古香的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数百件雕刻渊明采菊、濂溪爱莲等图案的砚台整齐排布,吸引了五湖四 ...[详细]
-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当前,全国上下正聚焦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作为我国外贸版图上的关键“枢纽点”,外贸表现如何?又有哪些 ...[详细]
-
这两天,新疆阿瓦提县的田间地头机械轰鸣,一台台插秧机往来穿梭,将嫩绿的秧苗精准植入水田。随着机械化插秧的推进,一片片农田正快速换上"绿装",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多浪乡英买力村的稻田里,多 ...[详细]